2018年,恰逢都江堰建堰2274周年。8月6日,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盛会在都江堰拉开帷幕——“首届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与李冰研究国际论坛”。来自日本、韩国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与国内相关高校、文博系统等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都江堰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

论坛开幕前,雨后的都江堰空气格外清新,二王庙、伏龙观等著名景点游人如织。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在此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摆脱了水旱灾害的困扰,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盛世景象。这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伟大水利工程,堪称世界奇迹,而由此衍生的李冰文化、水利文化,也成为了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木卡拉在接受采访时盛赞都江堰:“都江堰是一项被全世界视为珍宝的工程,其灌溉方式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他表示,虽然是第一次来到都江堰,但已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震撼。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都江堰这项杰出的工程能够为全世界所欣赏,并为21世纪的“一带一路”倡议做出更大的贡献。木卡拉还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联合国的可持续旅游战略,以及如何将其与中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相结合。

日中防灾环保研究会副会长李鸥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都江堰的价值。他认为,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治水工程的典范,其治水理念和技术对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治水工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带来的论文《都江堰对日本治水技术的影响及其现状》指出,日本的治水技术基本上是受到中国古代“顺势而治、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及其技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强调,李冰不仅是都江堰的,也是四川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天府文化,专家学者应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近年来出土的古代碑刻等文物考古资料,深入分析古代都江堰岁修制度。

本次论坛除了主旨演讲外,与会代表还围绕“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李冰与都江堰学”等主题进行了开放式讨论,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此外,记者从都江堰市了解到,该市于去年成立了李冰文化研究会(中心),并启动了李冰博物馆的选址规划,同时还建立了“国际水利城市联盟”。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李冰博物馆等设施场馆建设将基本完成,“国际水利城市联盟”也将正式建立;到2025年底,将形成完善的李冰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李冰文化研究会(中心)的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交流活动也将更具特色,并塑造一批现代化、国际化的李冰文化传习基地。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