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项目的估值或市值支撑,除了受到资金面和利率环境的周期性影响外,在微观层面上,由于大多数Token项目缺乏财务基本面,Token的需求往往来自于非基本面的预期。以下是我在观察了一年多项目后总结的四个驱动力:

对标的逻辑很简单,这是一级投资机构在无法用基本面或现金流模型分析早期项目时,最为依赖的心理依托。当然,这也是基于假设其他人也会这样分析,来构建一套基于浮动共识的价值分析方式。如果BTC是一个万亿级资产,那么ETH可能是一个千亿级资产,ETH的Layer2或挑战者可能是百亿级资产,而Layer2上的核心应用则可能是十亿级资产。对标就是在量级上进行比较,但通常会低一个数量级,只要大家觉得这个价格合理就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Layer2和Move chain会在百亿级别竞争,但对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有更强的选择出现,老一辈项目也会逐渐退潮。最近Ordi的行情,除了Binance加入listing的因素外,主要是基于BTC生态中的次生领导项目的叙事。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资产会随着BTC价格变动而变动的原因。
对标类项目的估值/市值,取决于对标资产的量级、该领域的同类竞争(分散投资人注意力)的多少,以及是否是第一个提出该类对标叙事的历史地位。要维持这类项目的估值,项目需要“德配位”,并逐步向第二和第四条驱动力靠拢,否则这种容易想到的思路会吸引很多竞争者,导致注意力稀释。
重要的逻辑同样简单,就是“这个项目本身在行业中的地位非常强”,比如Uniswap和Chainlink在DeFi中的地位,成为领先的、最大的、不可或缺的存在。尽管它们的Token原始需求(治理和质押)能产生一定的需求盘,但显然不足以支撑获利卖盘。因此,目前的平衡状态也是来自于持币者对其行业地位的认可,但这种地位是否能加强还需观察,这会影响预期,从而影响供需和价格。比如Chainlink有一个相对有些value capture的Token模型,但市场认可还是来自于大部分DeFi项目甚至未来交易平台对Chainlink服务的需求。
有用类项目的估值也可以有对标,就是根据其所在行业大小(比如DeFi)以及该行业头部项目来确定其估值量级,比如Chainlink之于DeFi的重要性,至少能让其有一个独角兽以上级别的价格。但如果该Token长期没有value capture的方式,那么在解锁完之前,卖盘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投机的机制很清晰,就是这个项目的代币机制创造了一种预期,叫做“先买的人可以割后买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大概率会比别人先跑,并且总是认为自己慧眼识珠,买在了tipping point之前。其实这个领域的Ponzi很多都是公开的,并不是欺瞒或内部账,大家都看得见,只是每个人的预期差异决定了谁割谁的问题,但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没有被绳之以法的庄家和项目方。
在过去两年中,典型的例子就是Axie/Stepn/Luna,这类项目的特点是上上下下都很剧烈,且都有不同程度的短命,爬得特别高的项目,摔下来之后也依旧会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情况,不一定会完全消散。但其中的大部分投资人必然是亏得底裤都没了。
投机类项目的设计、营销和踩点都是考验水平的,怎么最后全身而退也是考验水平的。因此,随着市场和投资者的进化,这个领域对操盘手的考验其实是与日俱增的,并且随着利率环境的变化,对于投资人的吸引力也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药效也会是边际下降的。其实生活中的Ponzi无处不在,只是程度高低之分,只要现有和未来的能力不足以完全兑付,Ponzi本质上就是对于侥幸心理者的剥削。这类项目的估值难以估计,通常需要结合1/2/3的估值锚点来看。
本行业最大的愿望也是FOMO的来源,就是期待本行业如同互联网一样普及和大规模接受,即所谓Mass Adoption。比如行业里对于应用端的创新一直有很多愿望,社交/游戏这些都很典型,优秀的愿望是那种还没实现,但足够宏大,感觉有机会实现的那种,也就是愿望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展现为希望。之前的游戏和社交都属于这一类,喝头汤的比如Axie/Stepn/Cyber等等,现在比如那些AI项目,但愿望类的项目,必须是第一个做的才有足够注意力,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暂未实现的起跑线上。
愿望很美,但希望更美。希望来自于不断靠近愿望实现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创造,取决于衡量标准,是DAU吗?是关注量吗?是被主流媒体报道吗?都可以。我们基金和大部分把web3当做互联网来理解的基金不同,我们认知的mass adoption是从资产角度看的,如果加密资产占到全世界老百姓流动资产的5%的配置的话,就有至少20万亿美金了,对于现有的市值是一个至少20x的beta。但资产配置的驱动力和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并不一致,所以我们看到所有想要借用互联网驱动力的加密项目,是很难成为主流资产的。这一点我在其他tweet里分析过。
只符合单一这个属性的头部项目,目前的FDV在1-30亿美金之间。
以上4种驱动力并不互相矛盾,反而叠加起来buff更牛。这个大家凭日常体感就能举出一大堆例子来了。
其实除了以上四个驱动力,当然还有更为本质或者基础的驱动力:
有用 / Useful:类似需要ETH作为日常交易手续费或者需要某个NFT来获得某个权利
有钱 / Revenue:类似GMT的手续费分润模型或者某些defi token基于手续费的质押收益
通缩 / Deflation:类似当年Binance对于BNB所创造的通缩预期
以上三者和我们offchain的门票和股票类似,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5比较难支撑大市值,6在监管上有挑战,7本身需要项目方有实力并且投资人认可其信用,都属于对于项目方本身有极高要求的属性。
集齐以上“七龙珠”,必然是皇冠上的明珠。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析分析目前主流项目们都属于哪几类。七龙珠里,“药效”有长有短,“药力”有强有弱,大部分对于流动性极度敏感,也会被价值投资人认为根本没有基本面,欢迎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0 留言